曾國藩傳讀后感300字(3)篇

讀此書,每一章節讀后都覺耳紅面赤,汗顏無地。追思自己以前的行為舉止,頓覺如芒在背、悔恨不已。此書如鏡子,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丑態與不足,因此受益匪淺。受益有三:一,人貴有恒。自己是個急性子,也許是受應試教育的荼毒,背幾篇課文、幾個公式分數就會有明顯提高,到了大學亦是如此。一學期的課程結束,臨近考試,背個幾天倉忙應付也就能勉強過關。畢業后習慣性認為世事大致如此,以小成本換大收益的僥幸心態如惡疾一般,荼毒自身已久。因此此書如良藥,讀后方知人貴有恒,積跬步方致千里。二,人貴自謙。真正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人、物。不可先入為主,不可想當然,不可以有色眼光去評判,不可自視甚高睥睨一切。三,人貴有悔。應當時刻反省自身,立刻加以改正。其它收獲,不一一細說。只覺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讀完此書。
曾國藩傳讀后感300字 第(2)篇對于社會而言:鎮壓太平天國保傳統文化,但卻未能拯救清王朝甚至起身反抗;n對于清王朝而言:鞠躬盡瘁,兢兢業業,征戰四方,保境安民;n對于自己而言:生不逢時,不在太平盛世,未能致力于文學;不在梟雄群起的時代,未能拯救國家。得到高官卻未有厚祿,竭盡全力卻未能得到信任,一生病痛相隨,直到生命盡頭,才認識到他一生竭盡全力拯救的這個大廈終將傾頹,我想這種心情很復雜,遺憾、困苦和無奈;n對于家族而言:帶動家族興旺,夫妻和睦,兒女純孝,雖為高官家庭但子女卻不驕矜,在家書中更是注重兒女的品行發展,直至現今也影響一輩又一輩的后人,對于家族而言他是成功的;n對于他人而言:廣收門徒,吸納人才,為傾頹的大廈建立一根又一根支撐柱,為人正直,傾囊相授,是良師益友,品行更是影響后輩。
曾國藩傳讀后感300字 第(3)篇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,強化了他“愈挫愈奮”的性格特點。雖然自己比較笨,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舉路,可見只要努力,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。曾國藩在后來的生命歷程中,越遇到挫折,越能激起斗志。和曾國藩比起來,同時代的另一個著名人物,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,就“同途殊歸”了。洪秀全比曾國藩小三歲,算是同齡人。和曾國藩一樣,他也是出身于普通農民家庭,全家人也是全力以赴供他,要他走通科舉之路,但是他的抗打擊能力顯然不如曾國藩。他考秀才三次落榜之后,就受到嚴重刺激,暈倒在榜前,做了那個著名的升天的夢,夢到了“上帝”。第四次失利,就徹底放棄了科舉,轉而創立“拜上帝教”,走上了與曾國藩完全不同的另一條人生道路。